- 编辑精选
- 1989 · 26 首曲目 · 1 小时 45 分钟
D 小调第三号交响曲
只有古斯塔夫•马勒才会在写完一部合唱交响巨作之后,再写一部规模同样庞大的作品。当然,他完全没有重复自己。《第二交响曲》讲述了一个极具私人性质的紧张故事,从死亡的主题发展成对重生的宏大歌颂。《第三交响曲》(1893-96)则更像是一连串巨大的群像,从音乐史上最长、最奇特的交响乐章之一开始。自然的元素——高耸壮阔的阿尔卑斯山——逐渐让位给喧闹厚重的游行圣歌(马勒称之为“春天列队入场”)。接下来是四个较短的乐章:首先是甜蜜如花的舞蹈乐章,随后是活泼细腻的《谐谑曲》,远处回荡着号角的呼唤;接下来是一个尼采式的场景,女低音和缩减规模的管弦乐赞颂夜晚和生命的神秘,之后是童声合唱,讲述圣彼得对耶稣的背叛与赦免。在终曲里,管弦乐奏起灿烂的《柔板》,乐曲经历了一些痛苦的时刻后在辉煌的圣歌中结束。马勒曾考虑过为作品取标题,并准备了详细的解释,但最终他明智地决定相信观众,让他们去自己解读。最后,他只是表示,《第三交响曲》代表了无生命的自然向上帝之爱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