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精选
- 2016 · 2 首曲目 · 9 分钟
G 大调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
BWV1048
《G 大调第三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唯一一首没有器乐独奏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这是为整个乐团而写的作品,展现了提琴家族的技巧与魅力。巴赫将提琴乐器分为三组,包括 3 把小提琴、3 把中提琴和 3 把大提琴。这三组乐器之间及其内部不断变化的配合构成了全曲的灵魂,间或有一把乐器短暂闪耀出独奏的光芒。巴赫少见地没有创作慢板乐章,而只是用两个标记为“慢板”的和弦作为两个快板乐章之间的过渡。演奏者们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人认为此处应该插入其他作品的慢板乐章,或者由小提琴或大键琴进行即兴演奏;但考虑到巴赫一丝不苟的创作风格,也许他只是想维持前后两个快板乐章的动力和强度,仅仅在此稍作喘息。终曲则是一段张力十足的《perpetuum mobile》(无穷动),没有独奏出现,却尽展演奏者的高超技艺。1729 年,巴赫把开场乐章修改得更加恢弘,加入了两支圆号和三支双簧管,将其用作《第 174 号康塔塔》“Ich liebe den Höchsten”的引子。 关于 J.S.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堪称史上最强求职信。1721 年,巴赫把曲谱献给勃兰登堡侯爵 Christian Ludwig,不是为了完成委托,而是希望谋职。标题是巴赫的首位专辑作者在 1873 年所取,而巴赫本人仅将这些乐曲称为“为多件乐器而作的 6 首协奏曲”。这些乐曲原本并非成组,也非特意为侯爵所作,而是在巴赫在克滕宫廷任乐正时期(1717-23)年创作的。在那里,他和一群才华横溢的乐手合作,在后者的启发下探索了协奏曲的可能性,并通过每一首新作不断拓展着这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