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马太受难曲

BWV244

在巴赫的 20 个孩子中,有 10 个都在襁褓中不幸夭折,这也使他深知悲痛的滋味。作曲家这些对于死亡的个人体验,和他对于基督教永恒救赎承诺的信念,都流淌在了他的传世巨作《马太受难曲》之中。《马太受难曲》取材于《圣经》中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用充满戏剧性的音乐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深刻沉思。正如巴赫曾经多次实践过的那样,这部作品中再一次在使用既有体裁的同时,凭借前所未有的音乐创意和情感洞察将作品带到了空前的高度。《马太受难曲》在巴赫生前被称为“大受难曲”(Great Passion),作品遵循基督教路德宗圣周仪式的音乐演唱传统,内容包括《马太福音》《约翰福音》中讲述耶稣被捕、受审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等故事段落。 1724 年,凭借《约翰受难曲》,巴赫已经将康塔塔和清唱剧等音乐体裁的品质和规格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但在 1727 年首演于莱比锡圣托马斯大教堂的《马太受难曲》中,音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再次取得了突破。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清唱剧”(oratorio),《马太受难曲》的音乐和故事都非常连贯。这离不开莱比锡诗人 Christian Friedrich Henrici(笔名 Picander)的工作——他创作的剧本让圣经叙述、精神思考和合唱诗句达成了理想的融合,其中包含了为为布道者(Evangelist)、耶稣基督、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彼得等主角而作的各种不朽的合唱、咏叹调、赞美诗与朗诵。这些文本激发了巴赫无限的想象力,进而创作出了能够窥事件之一斑而知全貌、并且探讨其永恒含义的音乐篇章。例如,巴赫让男高音饰演的布道者与咆哮的合唱团对抗,又在极富同情心的音乐中探讨犹大背叛基督与彼得否认基督的耻辱;而在崇高的女低音咏叹调“请怜悯我,我的上帝”(Erbarme dich, mein Gott)中,作品达到了高潮。

相关作品

  • 圣诞节清唱剧
    253
  • 7
  • D 大调皇家烟火
    149
  • 3
  • 圣约翰受难曲
    2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