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大调庄严大弥撒

Op. 123

拉丁弥撒旨在纪念耶稣的终极牺牲,其核心是上帝的仁慈和人类的救赎。贝多芬在 1807 年首次为这些古老的经文谱曲,在最后的乐章中暗示对宽恕的祈祷得到了应答。但他在 1819-24 年创作的鸿篇巨制《庄严大弥撒》却在结尾通过军号齐鸣动摇了尘世和平的必然性,对永恒救赎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乐曲的厚重、急骤的动态对比和快节奏赋格都对表演者、特别是合唱团的体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似乎贝多芬希望以此展示自己为了给作品以生命,强撑病体的创作挣扎。在传统弥撒中表现欢乐的段落,如《荣耀经》和《信经》中的赋格曲《Et vitam venturi》里,合唱团和乐团将这种挣扎表现得尤为激烈。尽管《庄严大弥撒》尺度宏伟,但不时给人以和上帝私下交流的之感,正如贝多芬在作品总谱上写下的题词:“出自心灵,但愿它能到达心灵!”(Von Herzen—Möge es wieder—zu Herzen gehen!)开场乐章《慈悲经》以对仁慈的激愤请求收尾,《信经》代表着对三位一体坚定的信仰,同时也是对人性的赞歌。此外,在“Et incarnatus est”和“Et homos factus est”等段落,音乐也体现出对上帝的深深敬意。

相关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

OSZAR »